改变命运的第八次机会来了?别天真了!
2019-04-12 | 菜鸟理财

正文:
如果一切都如周金涛所预言的那样发展,2019年确实会出现一次机会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选择,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全身而退。
3月29日,中国A股一改几天前的颓势,当日暴涨3.20%,同一天传出央行将在4月1日降准的消息。
当天深夜11点多,央行紧急发文辟谣,“4月1日起降准”为不实消息。
到此,假消息一事就结束了?并没有。4月2日,央行表示已经就此事致函公安,要对假消息的造谣者依法进行查处。
央行如此强势的辟谣,可以说是历史性头一回。
原本所有人对今年降准降息的预期都很大,经此一事之后,今年还会不会降准降息就变成了一个悬念。
如果降准降息都没有了,今年的市场会变成什么样?
2018年4月25日,央行进行此轮降准周期的第二次降准。
当时的背景是流动性压力特别大,银行长端利率处在上一轮加息周期的高位,隔夜利率也居高不下。
下载APP 阅读本文更深度报道
因为4月是传统的缴税大月,也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同业存单到期规模比较大的月份,4月的流动性压力特别大。
所以去年4月央行也首次使用置换降准,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,同时置换即将到期的MLF操作。
今年4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,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,银行流动性并没有特别紧张,长端利率也一直徘徊在低位附近。
说白了,今年银行体系根本不缺钱,而且是非常廉价的钱。
降准的假消息就像在倒逼央行开闸,继续推高资本市场狂欢的情绪。
但是央行的态度,更像是给市场一个警告,而非给造谣者一个警告,一切脱离本意的想法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在《美国停止加息,楼市又稳了?A股要火了?》一文中,菜导曾经提醒大家,今年央行的降准空间越变越小,当前中国总准备金率已经下调至西方国家的水平附近。
说白了,今年继续降准,降一次就少一次。
不仅降准空间变小了,连央行的态度也变了。
正常情况下,央行是不会在降准周期中进行辟谣,如果接下来还要继续降准,总不能自相矛盾打自己的脸,刚辟谣就进行降准。
否则以后谁还会相信央行,那还不如相信造谣者提前布局。
回顾历史,上一轮降准周期是在2015年2月开启,在2016年2月最后一次降准后结束,也是5次降准,历时一年。
这一轮降准周期是在2018年1月开启,现在看来,2019年1月的降准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次降准了。
即便不是,今年降准的次数可能也不多了。
今年央行操作取向,确实和去年大不一样。
很多人或许没有注意到,MLF工具是在2014年创设,也是近年来央行的主要操作工具,MLF决定了市场中长期的流动性松紧情况。
但是从2018年开始,央行已经通过置换降准的方式,减少对MLF的依赖。
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,央行通过MLF工具提供的融资余额仅剩3.7万亿元,降至逾两年新低。
从央行的数据上看,前两个月央行已经有明显的缩表迹象,也就是减少MLF、逆回购操作等等带来的影响。
而今年1月,央行除了进行一次降准,还有另外两个操作,分别是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和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。
TMLF、CBS的设计思路很特别,用一句话概括,就是央行过去更注重银行的负债端操作,现在更注重银行的资产端操作。
MLF和逆回购是央行通过对银行询价,了解银行的资金需求后再进行操作。
以往银行向央行借钱,这钱到底是准备干什么用,央行也不过问,只要有足够的抵押品就行。
TMLF和CBS是银行在持有相关资产之后,向央行提出资金需求的申请,再由央行进行操作。
说白了,银行的资产端必须持有央行要求的资产,央行才会借钱给银行,就算有抵押品也不行。
银行如果还想继续借钱,那借到手的钱只能继续持有相关资产。
而且TMLF和CBS的周期更长,价格也更低,也就是说银行如果想要获得长期的廉价资金,那就只能做符合央行意愿的事情。
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中国央行和美联储本身的差异性。
美国可以通过美联储购买国债的方式,直接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,但是中国不可以。
中国央行只能通过银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,如果银行不干正事,货币供应量就会发生不可控制的变化。
过去总说央行货币超发,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出在银行身上。很多银行通过违规信贷、资金空转等等操作,导致货币供应量泛滥。
如果今年央行停止降准,那么银行若想获得流动性支持,也就只能通过定向操作了。
关键的是,最新公布的PMI数据,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。
数据显示,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.5%,比上月上升1.3个百分点,创下6个月以来新高。
50%是PMI的荣枯线,低于50%说明制造业进入萎缩区间,反之说明制造业进入扩张区间。
不仅是官方数据重返扩张区间,财新公布的非官方数据为50.8%,也重返扩张区间,创下8个月以来新高。
不管是经济数据,还是降准空间,都表明暂时不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加码。
今年资本市场确实十分疯狂,即便是在央行缩表的情况下,市场也能够推高资产价格,说明存量货币确实很多。
在经历了2018年的资本寒冬之后,资本变得谨小慎微,都在观望等待机会。
在经济下行,流动性宽松的阶段,资产荒和核心资产泡沫化是最大的特点。
说白了,大家手上都有钱,但是都不知道投什么好。只要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,谁都不愿意错过,比如说去年的债市,今年的股市。
所以,上周海通证券(600837)姜超就喊出了“中国资本市场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第八个机会”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。
耐不住寂寞,确实是资本的特点。
今年的种种情况,也确实给了我们狂欢的理由,比如说中美贸易争端有了缓和的机会,中国经济数据超预期反弹,美国停止加息周期等等。
但在菜导看来,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,把握住时代的机会是一方面,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更是关键。
就怕大家狂欢过头了,把仅有的对风险的畏惧之心都抛之脑后。
在姜超的那篇文章里面,用美国1980年里根政府时代的经济对比现在中国的经济,但仔细对比过后,却发现他忽略了一个很重大不同点——当时是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。
在《楼市断供潮再现?面对仍未结束的去杠杆历程,我们都要做好准备!》一文中,菜导着重描绘了美国这段经历了惨重的产业出清才重新复苏的“血泪史”。
而且光有出清还不够,当里根政府把沃尔克换成格林斯潘,美联储又重新回到利率调整时代之后,才有了接下来资产牛市的变化。
中国现在的做法确实跟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很像,但坦诚说,中国还没有经历完整的产业出清,劣币依然占主要市场。
中国想要获得美国上世纪80年代后的强势复苏,就要坚持继续的产业出清,把劣币完全赶出市场。
如果今年预期的降准降息都没有出现,那么狂欢的多头信仰可能就要面临崩塌。
今年的市场,不但有多头的迫切需要,也有空头对世界经济的不乐观。资产在多空博弈中,就看谁的力量更大了。
周金涛在“人生就是一场康波”的演讲中曾说到:
2017年中期、三季度之后,将看到中国和美国的资产价格全线回落,2019年出现最终低点,那个低点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低。
一直到2025年,都是第五次康波箫条阶段。
第二次机会在2019年,最后一次在2030年附近,能够抓住一次,你就能够成为中产阶级。
如果一切都如周金涛所预言的那样发展,2019年确实会出现一次机会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选择,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全身而退。
就像2015年的大牛市,到最后又有几个普通人能真正赚到钱?尤其是散户炒股。
未来,中美贸易谈判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,全球经济也陷入停滞风险当中,眼前的红火到底是短暂的嗜血狂欢,还是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开始,谁都说不准啊……
所以,我们普通人就别迷信“中国资本市场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第八个机会”这样的论调了吧……
是你的,就一定是你的;不是你的,你跳起来去抓取,反而有可能摔得更惨。